研讨会特邀报告专家及报告题目
年夫顺:年夫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电子测试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矢量网络分析仪和太赫兹测试仪器开发研制,测试频率覆盖100kHz-1.1THz;研制了国产化通用测量平台,构建了电磁材料、微波集成芯片、片上天线、三维封装天线、数字相控阵天线、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天线、隐身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等自动测量系统,科研成果实现了批量生产和规模化应用。
欧阳劲松: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级高工;2009年获IEC专家最高荣誉“IEC1906奖”。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总体组副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等专项指南编制专家组成员等。
郭熙业: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时空精密测量、天基智能系统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北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某部委重点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行业学(协)会科技奖一等奖3项,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国防科技大学领军人才,兼任某部委PNT方向专家。
张修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某智能领域专家,全国人工智能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智能感知与认知计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承担人工智能测试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宇航计测技术》期刊编委。
贺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飞行试验研究院特级专家、研究员;从事飞行试验测试技术研究、系统集成设计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内多项重大科研和型号测试技术攻关项目。设计集成了国内飞行试验领域首个大型分布式网络化测试系统,实现了测试系统架构从PCM到网络化的技术跨越。获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发表中文核心、ETTC等论文十余篇。
盛世伟:中国航发北京航科发动机控制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试验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试验技术研究工作及非标准测试设备设计技术研究工作,先后攻克燃油泵进气、污染、频域特性及工作态振动等试验技术,开发了业内首套燃油泵调节器工作态温度冲击试验系统、频域特性测试系统及燃油柱塞泵脉动特性测试系统,形成了压力脉动测试标准、脉动分析与评价等多项指导性研究成果,为统一行业柱塞泵动态特性测试方法奠定了技术基础。
王燕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总设计师、博士、研究员,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智能传感、测试仪器、装备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曾任中航工业北控所副所长、状态监测特种传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机电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主持完成5项国家重点型号产品研制任务,1项国家863项目,以及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奖8项,省部级立功5次,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20项。
王振华:研究员,博士,现任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副总工程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委员、中国航天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委常委。主要从事装备综合保障相关的通用自动测试、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可测性设计验证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负责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重点项目、装发共性技术预先研究、航天联合基金等科技创新项目10余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一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8项。
肖龙:中国船舶集团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海洋装备电磁效应及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强电磁脉冲产生及测试方向技术带头人,主持国防领域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3项,发表SCI、EI论文38篇,申请专利60余项,围绕强电磁环境构建、大动态范围电磁场测量、电磁毁伤效应机理评估方向开展前沿研究。
杨素军:中国船舶集团708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长期从事船舶总体性能试验测试技术研究,承担工信部、KGJ等各个渠道课题10余项,参与20余项,获得工信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10余件,编写船舶行业标准1项。现任ITTC(国际拖曳水池会议)顾问委员会(AC)委员,中国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协会理事,KGJ基础科研试验与测试组专家,船舶理论与实验分技委副主任委员,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测试技术学组副组长等兼职。
杨华伟:中国船舶集团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工学博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主题专家,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船舶结构健康监测及在线评估技术、试验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等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已在我国深海载人潜器、大型船舶等重大装备成功应用,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届江苏省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刘克格: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载荷谱/环境谱研制 、结构健康监测理论与技术研究,负责与参加的国防军工科研项目、中国民航总局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负责多个型号飞机的载荷谱/环境谱研制工作。
王鹏:中科院自动化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发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 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建立了软硬结合的通用类人灵巧操作机器人技术体系,研发了Casia Hand系列灵巧手及通用灵巧操作机器人。连续两项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顶级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上。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
杜承烈: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嵌入式共性基础软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国防基础科研专家组成员,《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人机物融合复杂软件系统等。主持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项目,2019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高性能电子装备机电集成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山菁英教授(博导),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电、磁、超声传感器的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价,工业断层层析技术与应用,检测系统平台构建与智能仪器设备开发、柔性先进传感器设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现任陕西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陕西省电磁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IEEE Sensors Journal、Measurement、IEEE OJIM期刊副编,IEEE Senior Member,CIS高级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
王智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多年从事航天飞行器结构力热试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参与了多个型号的研制任务,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近年主要围绕新一代飞行器提升力热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参数测试能力。
闫国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试验测试研究院研究员,兵器工业集团青年科技带头人,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数字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靶场试验指控网信及装备数字化试验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学技术奖励,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十余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闫振纲: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智能弹药测试与毁伤测试与评估工作,国防基础加强课题负责人,军科委领域基金项目负责人,主持参与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6项,完成多次作战鉴定、在役考核和军事演习的测试保障工作。获国防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创客”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3篇,授权专利15项。
报告题目:高温耐辐射压电传感器研制
时间:2025年4月16-18日(16日报到)
扫码报名